您好,请 登录 注册
昆明中国国际旅行社
快捷导航
昆明中国国际旅行社 昆明国旅资讯云南 云南文山天气预报|云南文山州天气预报一周/7天/10天/15天/30天

云南文山天气预报|云南文山州天气预报一周/7天/10天/15天/30天

281
更新时间 2020-01-23 18:03 | 昆明国旅 www.kunmingguoji.com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篇 下一篇

导读:云南文山天气预报|云南文山州天气预报一周/7天/10天/15天/30天 云南文山西畴天气预报|云南文山州 西畴 天气预报一周/7天/10天/15天/30天 云南文山马关天气预报|云南文山州马关天气预报


云南文山天气预报|云南文山州天气预报一周/7天/10天/15天/30天

云南文山西畴天气预报|云南文山州西畴天气预报一周/7天/10天/15天/30天

云南文山马关天气预报|云南文山州马关天气预报一周/7天/10天/15天/30天

云南文山麻栗坡天气预报|云南文山州麻栗坡天气预报一周/7天/10天/15天/30天

云南文山丘北县天气预报|云南文山州丘北天气预报一周/7天/10天/15天/30天

文山旅游城市指数  
   
  穿衣指数 炎热  天气炎热,建议着短衫、短裙、短裤、薄型T恤衫、敞领短袖棉衫...
  舒适度指数 较不舒适  天气较好,但会使您感到有些热,不很舒适。...
  晨练指数 适宜  天气不错,空气清新,是您晨练的大好时机,建议不同年龄段的人...
  感冒指数 少发  各项气象条件适宜,发生感冒机率较低。但请避免长期处于空调房...
  空调指数 部分时间开启  天气热,到中午的时候您将会感到有点热,因此建议在午后较热时...
  洗车指数 较适宜  较适宜洗车,未来一天无雨,风力较小,擦洗一新的汽车至少能保...
  空气污染指数   气象条件对空气污染物稀释、扩散和清除无明显影响,易感人群应...
  啤酒指数 适宜  炎热的天气可能增加啤酒对您的诱惑,适量饮用啤酒会给您带来清...
  晾晒指数 适宜  天气不错,适宜晾晒。赶紧把久未见阳光的衣物搬出来吸收一下太...
  旅行指数 适宜  天气较好,但丝毫不会影响您的心情。微风,虽天气稍热,却仍适...
    文山旅游城市介绍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1958年建立,是云南省的东南门户。东邻广西百色地区,西连红河州,北接曲靖地区,南部的麻栗坡、马关、富宁3县与越南河江省接壤。州府驻文山县开化镇,距省会昆明市公路里程320公里。323国道横穿全境全州总面积3.22万平方公里,97%是山区和半山区,岩溶面积占51%,境内多石灰岩地形。境内有南盘江、西洋江、盘龙江流经。海拔一般为1000~1800米,最高2991米,最低107米,州府所在地1260米。北回归线横贯中部, 70%的地区属亚热带气候,30%的地区属温带气候。年均气温15.8~19.3℃,年均降雨量992~1329毫米,年均日照1492~2090小时,无霜期273~353天,热区面积占21%。1995年末,有耕地342.8万亩(农民人均1.2亩),宜林荒山297.3万亩。经济作物有著名的三七、八角、辣椒、茴香、油茶、油桐等。农产品有水稻、玉米、小麦、甘蔗、茶叶及多种水果。矿产有煤、铁、锡、钨、锰、锑、锌、铅等。有电力、化肥、农机制造、煤炭、制糖、造纸、医药等工业。这里气候温和,土壤也适宜三七药材生长。《本草纲目》中称三七为“金不换”,文山州盛产三七(田七),其产量、质量均居全国之冠,故世称文山为三七之乡。名胜有邱北普者黑、文山三元洞、广南坝美世外桃源等。
  全州有汉、壮、苗、彝、瑶、回、傣、布依、蒙古、白、 仡佬11个民族。1995年末,总人口308.03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286.5万人 ,占总人口的93%;少数民族人口171万人(主要有:壮族91.9万人,苗族38.2万人,彝族29.7万人,瑶族7.7万人,回族2.1万人,傣族1.4万人),占总人口的55.5%。2003年人口332万。各民族多为分散聚居或单居,大体上是汉族、回族住街头,壮族、傣族住水头,苗族、彝族住山头,瑶族住箐头,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鲜明的地域特点。全州民族风情和民族文化多姿多彩,较为集中地展现民族风情特色的重要民族节日有壮族的“三月三”、苗族的“ 踩花山”、瑶族的“盘王节”、彝族的“跳宫节”、白族的“火把节”。
  区号:0876,邮政编码:663000。行政区划代码:532600。
   1、行政区划   
   2005年,文山州包括了八个县:文山县,砚山县,广南县,富宁县,马关县,丘北县,西畴县,麻栗坡县。
  文山州 面积32239平方千米,人口332万(2003年)。
  文山县 面积3064平方千米,人口43万。邮政编码663000。县人民政府驻开化镇。
  砚山县 面积3888平方千米,人口44万。邮政编码663100。县人民政府驻江那镇。
  西畴县 面积1545平方千米,人口25万。邮政编码663500。县人民政府驻西洒镇。
  麻栗坡县 面积2395平方千米,人口27万。邮政编码663600。县人民政府驻麻栗镇。
  马关县 面积2755平方千米,人口35万。邮政编码663700。县人民政府驻马白镇。
  丘北县 面积5150平方千米,人口45万。邮政编码663200。县人民政府驻锦屏镇。
  广南县 面积7983平方千米,人口74万。邮政编码663300。县人民政府驻莲城镇。
  富宁县 面积5459平方千米,人口39万。邮政编码663400。县人民政府驻新华镇。
  * 此处区划地名资料截止到2005年12月;面积、人口数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2005)》,人口截止2003年底。
  历史沿革
  1950年设文山专区,专署驻文山县。辖麻栗坡市及文山、砚山(驻江那镇)、丘北、广南、富宁、西畴(驻西洒镇)、马关等7县。
  1955年麻栗坡市改设麻栗坡县。文山专区辖8县。
  1958年4月1日文山专区改设文山僮族苗族自治州,自治州人民委员会驻文山县。原文山专区所属文山、砚山、丘北、广南、富宁、西畴、马关、麻栗坡8县由文山僮族苗族自治州领导。撤销砚山县,并入文山县;撤销麻栗坡县,并入西畴县。文山僮族苗族自治州辖6县。
  1961年恢复砚山、麻栗坡2县。文山僮族苗族自治州辖8县。
  1965年文山僮族苗族自治州改为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自治州仍驻文山县,辖文山、广南、西畴(驻西洒公社)、麻栗坡(驻麻栗坡镇)、马关(驻马白公社)、丘北、砚山(驻江那镇)、富宁等8县。
  2000年,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总人口3268553人; 文山县 429639 砚山县 437508 西畴县 236120 麻栗坡县 267986 马关县 350002 丘北县 434009 广南县 730376 富宁县 382913。 (按当年行政区划;单位:人)
   2、文山三七
  全世界的三七产于中国,主产于文山。文山是三七的主产地和原产地,被国家命名为“中国三七之乡”。全国90%以上的三七种植面积和产量都在文山,全国质量最上乘的三七也产于文山,文山是个三七王国。三七是云南省重要的生物资源,是文山州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
  三七是起源于2500万年前第三纪热带的残余植物,为五加科人参属植物,适宜于冬暖夏冷的气候,不耐严寒与酷热,喜于阴性的生态环境。文山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十分适于三七生长,人工栽培三七的历史已有400多年。
  三七的根、茎、叶、花、籽 都是宝。三七的种植周期是三年。一年七用种籽(因其种子是红的,所以当地老百姓叫红籽)点播长出的幼苗叫一年七。移栽成活的当年叫二年七。第三年秋末到冬春采挖,就是三年七。
  人类对三七已有上千年的使用历史。三七是一种品质十分稳定的常用药食同源植物,自古以来就享有“金不换”“南国神草”“参中之王”等美誉,因其活血化瘀、消肿止痛、进补强体的神奇功效而广泛用于民间。特别是明代药物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1578将文山三七收载并对文山三七作了“三七能治一切血症”的记载之后,三七便逐渐被世人接受和利用,二年生三七生产状况及未成熟种籽形状,并成为治疗各种出血症和血瘀症的圣药。中国四大奇书之一的《金瓶梅》里也有用“开化三七治疗血病的猫述(开化即文山,文山州府所在地现仍叫开化镇)。今年四月,文山单个三七重936.69克的三七王还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
  伴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对三七的开发利用也越来越广泛,并引起了国内外科学家的高度重视,他们纷纷对三七进行深入的 药物化学、药理学等多方面的研究,其研究结果表明:三七含有24种三七皂甙、以B一榄香烯为代表的77种挥发油成份、以三七素为代表的17种氨基酸和以三七多糖、三七黄酮等多种具有生理活性的物质,揭示了三七在血液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免疫系统、代谢系统和抗炎、延缓衰老、抗肿瘤等方面的生理活性。三七在心脑血管系统疾病方面的独特作用为三七的医疗和保健食品的开发拓宽了利用的巨大发展空间。特别是延缓衰老、保持机体生理平衡方面更有具有显著的功效。享誉海内外的云南白药就是以文山三七为主要原料制成。
  目前,全国有370多家制药和保健、化妆品企业在自己的产品生产中使用三七原料。文山州境内有21家企业从事三七系列产品的生产与开发,现能开发生产的产品包括三个大类100多个品种,其产品现在覆盖到西北、华北、华中和华南等地。但不管是州内的还是州外企业,其开发都仍处在起步阶段。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及人类疾病谱的改变,医疗模式已由过去的预防加治疗为主逐步改变为预防,保健为主,三七作为天然药物,通过长期临床运用已证明的真有确切预防、医疗、保健功效,将在药品、保健用品、化妆品、功能食品等领域具有更广阔的开发前景和空间。
  子秧,群众也叫子条。就是未移植的一年生三七。
  为进一步开发三七这一生物资源以造福人类,省委省政府把三七产业摆进了国家中药现代化(云南)科技产业基地建设的盘子,并列入省政府生物资源开发项目给予扶持,批准建设“中国文山三七产业园区”,这个占地112公顷的产业园区已由上海同济规划建筑设计总院进行规划设计,总投资为32126万元。云南省经济发展计划委员会已批准该建设项目。园区规划设计充分体现整体性、开放性、超前性、特色性、文化性和世界性等特点,在开发与建设上实行全新的管理服务体制,并以完善的基础设施、优惠的投资政策和优良的服务为入园投资者创造一个优越的投资环境。园区建设采取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多方筹资、分步实施的原则,最终以形成一个三七加工、三七交易、三七科研、三七文化和管理服务为一体的现代化高科技绿色生物产业园区。
  为加快三七这一文山重要支柱产业的发展与开发,州委州人民政府不仅成立了三七特产局,而且从全国的各大专院校和科研 院聘请了数十名专家教授作为发展顾问,一年生三七园(即子条园)定期和不定期地对文山三七产业发展进行研讨和辩论,向党委政府决策出谋献策。三万亩无公害三七基地建设就是在专家教授的建议下实施的,旨在让文山三七一直保持最多、最优、最好的顶尖优势。三七产业园区的建设正在实施之中。
  三七开发的巨大空间是有志于从事这一产业的各界人士的最佳选择:三七原产地和主产地的优势将使你开发出人无我有的系列产品,优质原料生产基地将使你的企业完全在低成本高质量下运作,文山对外开放的优惠政策将让你的投资得到更大的回报,中国文山三七产业园区的投资环境更让你享受到文山这个大三园以内园中之园的更优惠待遇,聘请的强大的科技院所力量有着更多的科研成果等待你来把它迅速变成生产力。
   3、世外桃源——坝美   
   晋人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流传千古,后人在赞赏其优美风光的同时,可能最重要的还是那里与世隔绝,保持了千百年不变的淳朴民风,最近,一个现实生活中真正存在的桃花源被人发现了,那就是位于云南省文山州广南县的坝美村。
  坝美村离广南县城60余公里,与广西壮族自治区交界,汽车行到八达以后就不能前行了,步行30分钟后,一座突兀的大山横卧眼前,在山腹中间有一山洞,洞中有暗河流经。此时,热情的当地村民会为外来者摆渡。整个山洞有约800米长,洞中无照明,在漆黑的山腹中行船,感受小河的流淌,人如同正在穿越时光隧道一般。船到洞的尽头,眼前豁然开朗,一片壮乡风情的田园风光展现眼前,坝美村便坐落在一个平坦的盆地中,整个村子有600余人,全为壮族,据说是当年为躲避战乱,从广西迁徙而来,民风非常古朴,从1949年至今,从未发生过一起刑事案件。清澈的小河绕村而过,水车在河边静静的转动了百年,“仟陌纵横、鸡犬相闻”,如一首安静的田园诗,所以来游览的人们都异口同声地称赞这里是现代“世外桃源”。
  坝美位于云南省文山州广南县北部的阿科乡和八达乡的交界处,属喀斯特地貌,气候为亚热带气候,海拔在700米以下,年平均气温18度,年降雨量为1224毫米。全村范围约有30平方公里,村中土著居民为壮族的沙系支系,全村115户人家614人。
  坝美不论是在自然特征上,还是在社会人文环境上,均是《桃花源记》描述内容的惊世再现。该地区山峰奇异,河谷幽美,阡陌纵横,河流山溪蜿蜒奔流,常年流水不断,溶洞层叠散布在山峰内,地下蕴藏着丰富的水源,冷泉、热泉四季不绝地涌腾。
  “世外桃源”被四山环绕,中间有一坝,坝中弯弯曲曲有条河,而河的进口和出口都有约1公里长的溶洞,无论从汤那村或进从落水洞村入坝美村,均须穿过幽长的水洞。乘船穿过狭长幽深的水洞,地势豁然开朗,形成别有洞天的幽美环境。古榕翠竹间坐落着一个壮乡村寨,村民沿河修造设置的水车和田间篱笆构成一幅乡村小景。这块土地适合多种农作物的生长,村内古树葱葱,保存着多种植物资源,榕树、木棉、青大树、海芋、灌木等,各种野花和藤子散布在河谷中。在河谷、群峰和峭壁中,还有猴群、飞狐、野兔、野鸡和多种鸟类。猴爬岩时时可见飞狐滑翔,早晨的清河谷中但闻百鸟啼鸣。
  坝美村远在宋代就已形成,至今宋代壮族英雄侬智高的传说依然在民间流传。村中保留着较完好的云南文化特色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形态,生动体现了壮族农耕社会男耕女织、鸡犬相闻、邻里和睦的田园牧歌情趣。村民的食物、衣物、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基本上靠自己生产,建造房屋不用出钱请工,邻里之间团结互助是壮家人的优良传统。村中依时定期举行祭龙、围鱼、对歌、演练古兵器舞、斗鸡等传统的集体活动,保留着浓厚的壮族传统文化色彩。当地农民少问世外之事,乐于农耕,邻里和睦,团结互助,共同遵守古风遗俗,保存了壮族文化的精髓。村中现存并使用自制的生活器具,诸如木梯、木背柴架、木灯架、石磙、石缸、绣花鞋等。村民崇敬自然、崇拜神灵和祖先,村里还有保留完好的土地庙、龙神庙、筒子钱杆、花公花婆台。
  特异的自然资源和丰富的人文资源交相辉映,使坝美村成为展现“世外桃源”小农经济社会形态和传统乡村田园野趣的人文景观。
   4、中国古代“铜鼓文化”又一中心
  被视为中国西南和东南亚民族文化的重要代表--铜鼓文化研究近来有了新进展。地处西南山区、与越南接壤的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因发现种类繁多的铜鼓,而被考古学家认为可能是铜鼓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同时还是古代中国与东南亚国家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铜鼓自100多年前引起西方学者的关注。时至今日,对于铜鼓起源地之争,多数学者赞同其诞生于云南。1975年,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出土的万家坝型铜鼓,是迄今为止发现年代最久远的铜鼓。近年来,在云南文山陆续出土和发现民间收藏的138面铜鼓。其中已确认有6面是最早类型的万家坝型铜鼓,分布密度仅次于楚雄。据铜鼓研究专家、云南大学考古研究中心主任李昆声教授考证,这些铜鼓出现的时代大约在春秋早期到战国晚期,与整个万家坝铜鼓的年代框架一致,因此他提出,云南文山很可能是除楚雄外铜鼓的又一个诞生地。
  学者们认为,文山在铜鼓演变过程中也有特殊地位。1919年出土于文山广南县的石寨山型铜鼓,是万家坝铜鼓之后的又一代表类型,因造型精美、花纹繁缛,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鼓面上有明显的万家坝型花纹遗传。北京大学和云南大学用自然科学方法对云南早期铜鼓进行铅同位素分析,认为广南鼓矿料来源于滇中地区。李昆声等人提出,这证明文山在最早的万家坝铜鼓向石寨山铜鼓演变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
  铜鼓文化在东南亚国家也曾一度兴盛,尤其是在越南,铜鼓蕴藏数量仅次于中国,至今越南仍以铜鼓作为国家的一个象征。云南中部地区、广西和越南北部被看作铜鼓分布的三大中心地带。学术界的一种观点认为,铜鼓传播的路线大体上是自滇西、滇中一带,逐步向东和向南扩散。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与商品流通重要驿道的文山,恰好处于三大中心的枢纽位置,因此还可以把文山看作铜鼓传播和民族文化交流的一个中转站。
  对于铜鼓的历史地位,学术界有“中原地区以鼎为尊,方则以南铜鼓为贵”之说。公元前七世纪,当中原青铜时代逐渐衰落时,与中原文明中鼎一样占有重要地位的铜鼓,开始在中国长江以南和东南亚许多民族中诞生和流传。
  不少学者认为,铜鼓铸造技术与中原青铜铸造一脉相承。中国铜鼓研究会理事长、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蒋廷瑜研究员指出,铜鼓纹饰中有太阳纹、云雷纹、蛙纹等,描绘了龙舟竞渡、集体围猎等具有浓郁地方民族特点的图案。这些都映证了中原文化与南方民族文化长期交融,共同组成了丰富博大的中华文化。同时,铜鼓文化纵横上万里,绵延数千年,从中国南方到东南亚半岛,都共同拥有造型各异的铜鼓,这正是铜鼓受到国际上多领域学者研究重视的关键原因。
二、云南省文山县
  文山县,是中国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下辖的一个县,州政府所在地。文山县位于云南省东南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部。县境东西最宽63公里,南北最长66公里,总面积2972平方公里。大部分地区属西风带中亚热带季风气候。海拔最高2991.2米,最低618米。全县人口419018人,其中少数民族占54%,全县特产名贵药材三七,产量质量均属全国之冠。
  文山县是多民族杂居县。共有12个少数民族,以壮、彝、苗居多。由于民族众多,展现出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风俗。全县人口分布明显:城镇人口较集中,坝区、半山区、高寒山区相对较稀少。
  文山县位于滇东南偏西,东经103°43′—104°27′,北纬23°16′—23°44′之间,在北回归线两侧。东和北与砚山相连,南邻马关县,东南接西畴县,西与红河州的蒙自、屏边两县相接。全县东西横跨63公里,南北纵跨66公里,总面积2972平方公里。县城为文山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四周均有公路干线:北上省会昆明市369公里,东至广西南宁市675公里,南下船头口岸122公里、河口口岸168公里,西至红河州蒙自县城128公里。
  文山县地域属滇东南岩溶山原区,境内山峦起伏,河谷沟壑纵横。最高峰薄竹山海拔2991.2米,是滇东南第一高峰。最低那么果峡谷海拔618米,与最高峰相差达2372米,形成全县最大的高山峡谷。高低海拔差异大,具有多种地形地貌和立体气候的特点。
  多样气候。文山县境气候特点为:春秋长,冬夏短,四季气候差别不大。文山气候终年温暖,年均气温12.8℃—18.1℃,月均最高气温16.8℃—23℃,最低气温7.2℃—10.6℃;日照时间长,年均日照319天,2023.1小时;年均积温6502℃;陆地蒸发量1780.2毫米;年或有霜冻,但无霜期长,平均为359天,间或年份有小雪;降雨量较充沛,年均降雨146.4天,992.7毫米。
  清雍正八年(1730年)裁开化通判,设文山县。辖区为开化府所设开化、永平、安南、王弄、东安、乐龙、逢春、江那八里,后从乐龙分新现共九里,里下设甲、牌,均原三长官司所属地。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改马白同知为安平厅,分管逢春、永平、东安三里,文山县辖六里。民国1年,成立县公署。2年(1913年)划分南区设靖边行政区。文山县地域西南抵干鱼洞接许六马以那么果河为界110公里,总面积6258平方公里。民国10年9月,文山县已全部组成。民国18年(1929)年,公布《县组织法》。19年改组县公署为县政府,组织区、乡、镇、闾、邻各级自治机关。21年划东区设砚山设治局,文山县辖区2935公里。全县改组为8个区,下辖11镇、21个乡。民国26年(1937年),为动员全面抗战,根据立法院通过的《保甲条例》,全县将区、乡、镇所属编为216保、1922甲。民国28年废除区制,扩大乡镇,县新编组为5镇、11乡、194保、1866甲。民国32年(1943年),全县16乡镇调整为155保、1272甲。民国37年,又调整为134保、1061甲。
  1950年1月全县解放,辖区未变。除县城两镇并为云威镇,太集(改永乐)、新平两乡直属县管外设平坝、马塘、秉烈、德厚4个区,辖3镇11乡。5月撤乡镇设5个区,全县编组为50个行政村、5个行政街,下辖自然村和村组。1951年10月,将中心区农村7个行政村及平坝区的布都、塘子寨2 个行政村并为攀枝花区,县城设城关区,全县共6个区。1952年土改结束,全县6个区建97个乡。1953年土改复查结束并为74个乡、3个居民委员会。1954年除城关区外,再调整为81个乡,全县共760个自然村、21条街组。
  1957年5月,文山专区以文山县的鸣鹫、杨柳河、猛拉、舍所坝、秧草塘、白牛厂、老寨、古布龙等8个乡距县城较远,划入蒙自专区蒙自县。文山县总面积减为2634平方公里。全县6个区、73个乡和3个居民委员会。1958年9月,废区撤乡,实行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马关县的古木、八寨两个区划出12个乡并入文山县,总面积扩大到6844.55平方公里。1961年8月,恢复砚山县制,文山县总面积减为2867平方公里。
  1987年12月,进行区乡体制改革,变区为16个乡(其中:5个彝族乡、1个回族乡)、1个镇,撤销公社建制。原设乡改为125个行政村公所,县属开化镇仍设5个办事处。全县辖1097个自然村,13个农村街集,47条城镇街道,共1707个生产队。拉白冲、拖嘎两个乡划归砚山县,文山县总面积减为2972平方公里,自此稳定未变。
  1991年全县生产队改制为农业合作社。1993年全县乡镇、行政村、办事处未变,下辖1116个自然村,1481个合作社。2000年8月全县设9镇、8个乡,125个村民委员会,5个居民委员会,1088个自然村,1531个合作社(生产队)
三、民族简介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是云南省的东南门户。文山州盛产三七(田七),其产量、质量均居全国之冠,《本草纲目》中称为“金不换”,故世称文山为三七之乡。
  文山州位于云南省东南部,东邻广西百色地区,西连红河州,北接曲靖地区,南部的麻栗坡、马关、富宁3县与越南河江省接壤 。州府驻文山县开化镇,距省会昆明市公路里程320公里。323国道横穿全境全州总面积3.22万平方公里,97%是山区和半山区,岩溶面积占51%。海拔一般为1000~1800米,最高2991米,最低107米,州府所在地1260米。北回归线横贯中部, 70%的地区属亚热带气候,30%的地区属温带气候。年均气温15.8~19.3℃,年均降雨量992~1329毫米,年均日照1492~2090小时,无霜期273~353天,热区面积占21%。1995年末,有耕地342.8万亩(农民人均1.2亩),宜林荒山297.3万亩。
  全州有汉、壮、苗、彝、瑶、回、傣、布依、蒙古、白、 仡佬11个民族。1995年末,总人口308.03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286.5万人 ,占总人口的93%;少数民族人口171万人(主要有:壮族91.9万人,苗族38.2万人,彝族29.7万人,瑶族7.7万人,回族2.1万人,傣族1.4万人),占总人口的55.5%。各民族多为分散聚居或单居,大体上是汉族、回族住街头,壮族、傣族住水头,苗族、彝族住山头,瑶族住箐头,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鲜明的地域特点。全州民族风情和民族文化多姿多彩,较为集中地展现民族风情特色的重要民族节日有壮族的“三月三”、苗族的“ 踩花山”、瑶族的“盘王节”、彝族的“跳宫节”和“火把节”。

感谢您来到昆明国际旅行社网站,文章有用可以收藏或分享这个网页,可直接复制:
原标题:云南文山天气预报|云南文山州天气预报一周/7天/10天/15天/30天 http://www.kunmingguoji.com/zixun/yunnan/21664.html
然后转发好友,让大家知道这个云南旅游资讯吧!如有发现侵权可以直接联系站长为您删除。

关注281
分享

旅游路线推荐

更多+

旅游攻略

更多+

联系我们

微信

支付宝

广告服务热线:

昆明国旅

地址:昆明市北京路181号昆明国旅

名称:昆明国际旅行社

站长Q:QQ    Email:kunmingguolv@qq.com

©2009-2021  昆明国旅   www.kunmingguoji.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