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中国国际旅行社
昆明国际
新闻信息
推荐最新新闻 Top 10
推荐旅游工具
电子地图 电子地图 云南租车 云南租车
天气预报 天气预报 旅游社区-昆明中国国际旅行社 旅游社区
酒店预订-昆明中国国际旅行社 酒店预订 云南特产-昆明中国国际旅行社 云南特产
航班动态_昆明中国国际旅行社 航班动态 高尔夫旅游_昆明中国国际旅行社 高尔夫旅游
推荐旅游用品
昆明中国国际旅行社
您现在的位置: 云南昆明中国国际旅行社 >> 新闻信息 >> 云南旅游新闻 >> 正文
 
边疆民族地区如何转变发展方式
发布时间:2010-4-14   来源:学习时报   点击数:
边疆民族地区如何转变发展方式
——西双版纳在科学发展中谋变
     

  编者按  

  加快边疆民族地区发展,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关系到国家边防巩固和长治久安的政治问题。

  温家宝总理曾指出:“只有加快民族地区发展,才能更好地解决民族地区的困难和问题,缩小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的差距,不断促进各民族平等团结,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

  边疆民族地区发展事关全国大局。如何转变发展方式,促进边疆民族地区更好更快发展?

  云南西双版纳州提升发展理念,更加重视转变发展方式,立足生态和谐,调整产业结构,以生态保护为主、合理开发旅游产业、全面对外开放,努力探索一条资源节约、生态良好、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路子,其初步经验可为其他边疆民族地区借鉴参考。 

  “热带雨林、云雾缭绕、傣女婀娜、歌声缥缈、孔雀飞翔……”美丽神奇的西双版纳,令多少人魂牵梦绕。如今人们发现,西双版纳不仅仅以“天生丽质”令人心驰神往,而且以全国、云南的对外开放窗口令世界瞩目,更以边疆民族地区独特的发展模式为各界称道。

  西双版纳位于祖国的西南边陲,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风景名胜区和联合国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圈成员,素有“动植物王国”、“物种基因库”和“北回归线上的绿宝石”等美誉,热带沟谷雨林为全国独有。全州森林覆盖率为78.3%,建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02万亩。西双版纳是全国第二大天然橡胶生产基地,是大叶种茶的原生地、普洱茶的故乡,有普洱茶6大古茶山和8万多亩上百年栽培型古茶园。

  西双版纳是一个民族团结和谐的大家庭。这里聚居着傣、汉、哈尼、拉祜、彝、布朗、基诺、瑶等 13个民族及尚未识别族群的老品人、八甲人。全州90余万户籍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占 76.9%。西双版纳各民族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傣医药是全国四大民族医药之一,傣族贝叶文化是云南省主要少数民族文化,南传上座部佛教文化在全国最具代表性。傣族泼水节、基诺族大鼓舞、布朗族弹唱、普洱茶传统制作工艺等10个项目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西双版纳是中国通往东南亚各国的重要门户。与老挝、缅甸山水相连,与泰国毗邻,民族同根、文化同源、经济互补,多元民族文化在这里相互交融。而今,西双版纳已从水、陆、空全方位向世界打开她那美妙、神奇的大门。

  近年来,西双版纳积极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生态、旅游、区位等优势资源,把生态环境优势、边境区位优势、生物资源优势和民族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将特色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地扩大对外开放,努力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

  2009年,西双版纳州实现生产总值137.87亿元,增长12.8%,连续6年增长10%以上,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2849元。财政总收入23.3亿元,增长54.4%,连续5年增长20%以上;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 19.4%,地方一般预算支出增长 37.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9%。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6.7%。

  保护为主 倾力打造“绿色新政”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边疆民族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长期以来,生活在西双版纳这片土地上的各族人民,始终秉承着朴素的生态文化观,为保护西双版纳这片人类共有的绿色家园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作出了巨大的牺牲,使西双版纳这一地球北回归线附近唯一的一片绿洲得以保存,使西双版纳驰名海内外,为西双版纳发展特色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可持续发展空间,为参与区域经济竞争奠定了独特的后发优势,为跨越发展创造了坚实的支撑条件。

  西双版纳州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始终以对国家、对人民、对子孙后代负责的精神和态度,自觉承担起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责任。

  2009年 11月,在以“城市发展与绿色经济”为主题的上海世博会区县论坛上,州委书记江普生介绍了西双版纳的“绿色新政”,指出绝不能以牺牲环境和破坏热带雨林为代价求得一时的发展。

  州长刀林荫说:“西双版纳继承和弘扬了傣族‘有森林才有水,有水才有田,有田才有粮,有粮人才能生存’的生态观,坚持生态第一,开发第二。”

  西双版纳的“绿色新政”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

  十七大报告把建设生态文明写进党的行动纲领后,西双版纳州进一步坚定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决心。2008年,西双版纳州委、州政府把“生态立州”战略充实到发展战略之中,并放在六大发展战略之首,研究制定了《生态立州战略行动方案》,提出了在2015年前实现生态州建设目标,实现“生态经济发达、生态环境优美、生态文化繁荣”的建设目标,争当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的排头兵。

  以制度保障为前提 构建生态建设结构

  战略的实施需要机制来保障。西双版纳州坚持以制度保障为先,积极构建西双版纳生态建设结构,把“建设生态州”列入了《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自治条例》,并且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澜沧江保护条例》、《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森林资源保护条例》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天然橡胶管理条例》等地方性法规中对资源保护和管理作了详细的规定。

  2003年以来,西双版纳州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对毁林开垦有关问题处理和规定的通知》、《关于坚决制止毁林开垦的通告》,提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大深化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力度,稳步推进配套改革的意见》,编制了《热带雨林保护规划》、《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保护行动计划》。

  地方性法律和规章为西双版纳生态建设提供了法制依据和保障。同时也增强了当地各族群众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各级政府生态保护责任不断得到强化,各级林业、环保部门积极组织专家和公民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加强环保法律、政策和技术咨询服务;全州设立了生态建设投诉中心和公众举报电话,实行有奖举报制度,广大群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不断扩大,促进了环境保护和生态经济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以森林保护为重点 营造全民保护氛围

  1961年4月,周恩来总理视察西双版纳时谆谆嘱托,要精心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精心保护热带雨林。

  长期以来,西双版纳州各族干部群众牢记周总理嘱托,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进一步提升。

  2006年6月,景洪市勐养镇大河边村委会景伞村小组的村民岩罕尖自愿拔除了种植在村集体林里的400多株橡胶树;景洪市勐龙镇曼戈龙村委会叭尖大寨的村民为保护水源林,宁可损失 60多万元,拔除了种在水源林地里的4000多株橡胶树。

  西双版纳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森林资源的保护工作。建立了州、市县、乡镇、村四级森林资源保护管理体系。除了国家在热带雨林集中的地区建立的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纳板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外,还建立州级布龙(布朗山—勐龙)自然保护区;并与老挝建立了5万多公顷的跨境联合保护区域。全州加大对保护区的巡护和案件查处力度;积极探索野生动物肇事补偿新方法,首创亚洲象肇事商业保险;建立热带雨林保护基金会,成立亚洲象保护协会;积极推进亚行西双版纳生物多样性保护廊道项目建设。

  2007年4月,西双版纳启动了以“七彩云南?我的家园——生态西双版纳”为主题的“七彩云南?西双版纳保护行动”,突出抓好节能减排和护林护路护江河工作,落实节能减排责任制,在坚决禁止毁林开垦、乱砍滥伐、超重超载等问题的基础上,努力抓好生态修复。“七彩云南?西双版纳保护行动”的实施,进一步在全社会营造了浓郁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观,倡导“绿色生活行动,让环保进入我们的生活”的理念,动员公众用实际行动建设和美化大家共同的家园,已成为西双版纳群众热衷参与、关爱环境的一个重要行动。

  以结构调整为方向 大力发展生态经济

  “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西双版纳州把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经济发展的前提,更加注重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坚持生态立州和环境优先的思想;坚持以最小的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

  近年来,西双版纳通过发展特色型生态农业、清洁型生态工业和生态型现代旅游服务业三大产业,通过培育绿色产业,发展特色食品加工业等生物产业,以及对茶叶、橡胶、蔗糖、热带水果、生物柴油、云麻、傣药南药和竹产业基地建设,实现工业化与农业产业化的有机互动,变“小、散、弱”的传统农业为现代农业,变传统小规模的农产品加工业为现代生物工业,实现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的转化。

  依靠科技创新、体制创新和经营方式转变,促进橡胶资源的优化配置,大力推进环境友好型生态胶园建设;努力实现在获取橡胶经济产量的同时,不对所处环境造成破坏;推广茶园套种沉香、樟脑、杉木等生态树种,构建人工生物群落,促进资源、效益、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从而使全州森林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发展。

  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自然资源,使西双版纳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知名度,也为西双版纳实施旅游强州、生物富州战略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旅游业和生物产业已成为带动全州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旅游从业人员达到1.9万人,旅游行业创税达4300万元,占地方财政收入的 8%左右。生物产业工农业总产值达80亿元以上,农民来自生物产业的收入占到了纯收入的80%以上。

  以国际合作为契机 共同创建生态文明

  多年来,西双版纳州先后与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加拿大国际发展中心(IDRC)、全球环境基金会(GEF)、德国技术合作公司(GTZ)、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IFAW)、美国自然保护综合研究会、美国麦克阿瑟基金会等国际环保组织合作,在自然保护区管理、热带雨林保护与恢复、野生动植物资源监测、生物圈保护区可持续发展、野生蝴蝶人工养殖、野生亚洲象研究等多个方面开展广泛的科研合作,有效地促进了全州热带雨林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据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显示,西双版纳州森林覆盖率提高到 78.3%。其中,天然林面积增加到1575万亩(覆盖率为54.9%),自然保护区面积扩大到504万亩,野生亚洲象增加到250头左右。近几年来,西双版纳境内被称为“水中大熊猫”的桃花水母重现、印支虎回归,同时还发现了在州内属于新种或新纪录的长蕊木兰、云南拟单性木兰、八蕊单室茱萸等珍稀植物和 16种仍无法鉴定出种名的洞穴动物。此外,西双版纳州已有22个乡镇跨入了云南省生态乡镇行列,占全州乡镇总数的71%。西双版纳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合理开发 强力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

  1982年,国务院将西双版纳列为第一批风景名胜区。绿色的孔雀之乡开屏展翅,倾倒世界。“云南旅游看版纳”,西双版纳曾经一度成为云南旅游的代名词,成为最令人神往的绿色家园。

  对于西双版纳,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活力最强的新兴产业和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之一,在拉动消费、解决就业、消除贫困、促进开放、倡导文明、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然而1999年世博会后,西双版纳旅游热线日渐趋冷,开始从巅峰跌落。原因何在?

  通过分析发现:一是以传统观光型为主和依赖旅游人次增长的方式没有根本改变,旅游消费水平偏低,海外游客和高端客源较少,尤其是旅游综合效益不高。二是旅游产业链延伸不够长,产品种类及精品名牌不多,尤其是高品位旅游大项目不足,高档次旅游接待设施缺乏。三是旅游发展投入不足,旅游环线仍然不畅,直达大城市航线太少,尤其是通达条件需要进一步改善,边境旅游和外游市场拓展缓慢。四是思想观念、体制机制不适宜建设旅游经济强州的要求,旅游市场不够规范,高素质的旅游人才缺乏,旅游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尤其是旅游产业各要素之间尚未形成公平合理的权益保障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

  西双版纳旅游业面临着更新观念、调整结构、转型升级和改革创新等重大转折。转变发展方式,推动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已经迫在眉睫。

  2005年,西双版纳召开全州第一次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会上,州委书记江普生提出要以“咬定青山不放松,永不言败”的气概,正视不足,3年再创西双版纳旅游辉煌。2006年,云南省政府西双版纳旅游现场办公会,再次明确了西双版纳州旅游产业发展的新思路——坚持“提升中心、做优东线、做大西线、开发澜·湄、联动内外、辐射周边”的发展思路;围绕“热带雨林、和谐家园、避寒胜地、神秘风情”打造品牌;建设“北方人避寒过冬,东南亚傣民族寻根访源,国内外游客回归自然、享受天然氧吧、追求健康”的3个“好地方”;做好“热、傣、水、边”大文章,全力实施西双版纳旅游的二次创业、转型升级。

  二次创业中,西双版纳将发展旅游业纳入全州重点支持发展的产业之一,坚持实施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遵循旅游业发展客观规律,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积极推进旅游业发展。全州初步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旅游发展氛围,进一步优化了旅游发展环境。州委、州政府着力促进旅游产业从观光型向观光会展、休闲度假、健身康体型转变,实现旅游业从主要依靠旅游人次增长拉动,向依靠数质并重、转型升级拉动转变,一批旅游特色精品建设项目的开工,正在以“大产业、大文化、大服务、大市场、大环境”的气魄,赋予西双版纳国际旅游新品牌更加丰富而厚重的内涵。

  二次创业中,西双版纳把绿色生态作为旅游业二次创业最大的卖点,充分发掘“动植物王国”世界级的旅游资源,致力于把植物园、野象谷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等经典景区升级改造为5A级景区,并着手开发建设望天树景区、孔明山景区等动植物生态旅游基地。

  二次创业中,西双版纳把生态产业建设作为旅游经济的一个因子来看待。在“世界上最美的雨林”打响西双版纳绿色天堂品牌的同时,这片土地上绵延不绝的橡胶林、漫卷入云的万亩茶山也皆成风景——依托全国第二大橡胶基地,开发建设勐龙天然橡胶园,依托普洱茶原产地的文化资源,开发建设大渡岗万亩茶园、南糯山古茶园等景点,西双版纳勐海县云茶源景区更是成功建成我国首个茶文化、茶科普景区,将农业旅游做成了4A级景点。

  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西双版纳旅游二次创业进一步开发和建设品位高、特色鲜明,在国内外旅游市场上具有吸引力和竞争力的旅游景区景点。

  依托独有的热带雨林、独特民族文化等旅游资源,围绕打造国际国内知名旅游目的地和中国东盟边境旅游圈旅游集散地的目标,西双版纳全力打造国家生态示范区和“热带雨林、和谐家园、避寒胜地、神秘风情”旅游品牌。

  2009年3月由《行游天下》杂志社、搜狐旅游、中国旅游胡同社区等媒体联合推出的“中国最美旅游胜地评选活动”中,西双版纳傣族园勇摘中国最美十大主题公园桂冠,西双版纳原始森林公园入围中国最美的十大森林公园第二名。2009年 11月,在联合国挚友理事会和国际旅游营销协会主办的全球旅游度假论坛上,西双版纳被授予“国际最佳旅游度假胜地”称号;2009年12月,在亚太旅游联合会、中华生态旅游促进会、国际度假联盟组织的论坛上,西双版纳被授予“中国最佳休闲旅游目的地”称号。西双版纳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和美誉度进一步提升。

  实现生态优势向生态旅游品牌的转化,实现民族文化特色优势向旅游文化产业优势的转化,大力发展民俗、康体、度假、会展和生态旅游高端产品,西双版纳旅游国际品牌正在“二次大创业”中款款走出。

  吹响旅游业重振雄风的号角,西双版纳旅游焕发新活力。就在提出旅游业3年创辉煌的第二年,2007年西双版纳接待国内外游客便一举突破503万人次,比2005年增长86%;全州实现旅游总收入34亿元,旅游业税收再次占到了全州地方财政收入的 7%以上。提前一年完成旅游再创辉煌3年行动计划确定的任务;提前3年实现“十一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的目标;全州接待国内外旅游者人数、旅游总收入等主要指标增速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旅游业主要指标在全省的排序位次一再前移。2008年、2009年,西双版纳旅游再上新台阶,全州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达620万人次、73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分别突破40亿元、50亿元。至2009年12月,全州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旅游产业体系和较强的旅游接待能力,为旅游业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全面开放 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 

  改革开放是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上世纪90年代初,改革开放大潮冲破了边陲的封闭,西双版纳开启了对外开放、加快发展的大门。

  几十年来,边境贸易成为西双版纳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和贫困地区人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并带来了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的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西双版纳正在着力构建通向东南亚的桥头堡,使其成为开放和发展的强力“引擎”。

  大道向东盟。2008年3月21日,西双版纳境内小磨高速公路全线贯通。小磨高速公路的建成,打通了昆曼国际大通道国内段最后的关键路段,历史,再次把西双版纳推向了全省乃至全国面向东盟开放的最前沿。

  水路向东盟。2001年6月26日,中、老、缅、泰4国商船通航典礼在景洪港举行,一江连六国,“东方多瑙河”荡漾一江春水,打通云南对外开放的“黄金水道”,澜沧江、湄公河从黎明之城启航,奔向浩瀚的海洋。

  空港向东盟。开通飞往泰国首都曼谷的国际航线,繁忙的西双版纳机场,成为云南除省会昆明国际机场外,全省唯一一个“飞机飞国外”的州(市)口岸机场。

  西双版纳,已经形成“水陆空”国际大通道直入东盟的全方位大开放格局。这片云南改革开放历史上的“先行区”再次躁动起来。在前所未有的全方位、多格局大开放中,西双版纳正在科学发展道路上谋求着自己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的新地位和新突破。

  面对云南扩大对东南亚、南亚开放的历史机遇,作为桥头堡的西双版纳已经开始谋篇布局。“开放活州”战略提出后,在背后跟着一整套组合拳——外经、外贸、外资、外游,“四外”联动。努力改变过去外贸一枝独秀的格局,推进外资、外经和外游发展速度,把优势产业、重点企业推出去,与外来优质要素进行嫁接改造;农业和商贸服务领域的发展,实行国际市场、国内市场“两头并进”;加大培育自有农产品,引进有实力的大企业共同发展;外贸出口走品牌经营之路,提升产品档次,延伸产业链,提高出口效益;鼓励企业并购参股境外和国外实体经济,走跨国、跨区域经营的发展之路。

  乘着改革开放的风帆,西双版纳开始了新的征程。

  2002年以来,西双版纳对外经济贸易出现跨越式发展。大量的果蔬、农产品、机电产品和日用品出口到东盟国家,进料、来料加工贸易也快速发展。促进了口岸通道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中泰“蔬菜换石油”、“冷果换热果”、“花卉换水果”等项目顺利推进。据统计,自2008年6月以来,云南已向泰国出口蔬菜货值达 1.2亿元人民币,并换取了等值的成品油。2009年1至12月,4个国家级口岸进出口货运量115.76万吨,同比增长40.8%;出入境人员122.73万人次,同比增长 24.7%;出入境交通工具32.12万辆(艘、架)次,同比增长59.5%。

  “十一五”期间,西双版纳州对外经济贸易总额累计完成20.02亿美元,比“十五”时期增加8.98亿美元,年均增长30.4%。特别是2009年以来,西双版纳州充分发挥地缘区位、口岸通道、亲缘人文优势,通道经济的优势和发展日愈明显和加快。全州对外经济贸易总额达7.67亿美元,同比增长44.4%,提前两年超额完成“十一五”计划目标,比“十五”末期增长1.9倍。其中口岸进出口货运量完成132.18万吨,同比增长 35.7%;口岸进出口货值完成6.71亿美元,同比增长52.8%。

  时下,西双版纳改革开放逐步进入快车道,对外经贸合作不断拓展,走上了“兴边、富民”的强州之路。目前,西双版纳沿边开放的国家一类口岸发展到了4个,是云南省唯一拥有水、陆、空立体口岸的少数民族自治州。西双版纳的口岸货运量从1991年的1.74万吨发展到2009年的68.75万吨,平均每年以23.1%的速度增长,比1991年增长了35.4倍。

  如今,昆曼国际大通道全线贯通,中、老、缅、泰4国陆路物流圈已基本形成,南北经济走廊初见雏形,为下一步更深层次、更宽领域的跨境经济合作奠定了基础。随着通关更加便利化,西双版纳的口岸和区位优势在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中将发挥出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并成为云南省乃至全国参与次区域经济合作、通往东南亚的窗口、通道和基地。

  后记:笔者的两点体会  

  西双版纳对边疆民族地区转变发展方式的探索具有重要意义。

  加快发展应该是既有速度和数量,又有质量和效益的发展。发展,应当是经济社会整体上的全面发展,空间上的协调发展和时间上的持续发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十分重要的一环就是要正确处理增长的数量和质量、速度和效益的关系。

  西双版纳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将生态保护作为发展之本,依托良好的生态,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和绿色产业,同时,依托优越的区位,加大对内对外开放的力度,以开放促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形成发展的良性循环。西双版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探索应能给类似区域和城市些许启示。

  边疆民族地区转变发展方式仅靠地方力量无法完成,需要方方面面尤其是国家层面的努力与推动。

  尽管西双版纳开放和发展频频迈出新步伐,西双版纳转变发展方式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但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国际国内现代化进程加快,仍有诸多“瓶颈”制约,今天的西双版纳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严峻的挑战。开放的需求日益明显,群众脱贫致富要求日益迫切,保护与发展矛盾日益突出,经济作物开发种植使人与森林、人与野生动物的矛盾冲突不断加剧……凡此种种,需要国家有关部门给予高度关注和支持。

  ——野生动物肇事与补偿标准的矛盾日益突出。西双版纳野生动物资源储量比20年前有较大幅度增长。随着野生动物种群增加、活动频繁,给当地农民造成了不小的财产损失,但各级财政对受灾农户给予的经济补偿较低,挫伤了部分群众的保护积极性,各级财政提高对野生动物肇事补偿标准已迫在眉睫。

  ——百姓利益与森林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西双版纳州财力十分有限,进一步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全面促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给地方财政带来较大压力。同时,种植经济作物的比较效益较高,经济利益与生态保护矛盾还将长期存在,进一步提高生态补偿标准将是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

  ——开放发展的需求与通关不便的矛盾日益突出。口岸软硬件基础设施不够完善,通关效率较低,监管模式单一;边境小额贸易转移支付政策对边贸企业能力建设的扶持力度不够或效果不明显;边民互市中的进口商品免税目录尚未出台,导致政策不透明,影响和制约了西双版纳州边民互市贸易的发展;由于泰国国会至今尚未通过CBTA(大湄公河次区域便利化客货跨境运输协定)以及跨境运输管理和协调机制不健全,中泰直达交通运输未达成互认协议;中泰运输车辆互运互通工作滞后,导致昆曼国际大通道“路通车不通”,影响和制约过境贸易的发展;泰国动植物及其产品不能从云南边境口岸进口,出口货源充足而进口物资匮乏,影响和制约整个国际物流体系的健康发展。

  (中共中央党校学习时报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调研组

 
  • 精品推荐旅游线路精品推荐旅游线路
  •  
    昆明中国国际旅行社 昆明中国国际旅行社
    昆明中国国际旅行社
    【公司全称】昆明中国国际旅行社
    【许可证号】L-YN-GJ00002(云南5A诚信旅行社)
    【移动电话】0dh (全天)
    【业务 Q Q】2
    【网站联系人】客服:小郑 小张
    【网站负责人】小李 手机:dh
    【汇款名称】昆明中国国际旅行社
    【公司帐号】2402 7501 0400 ****2(人民币)
    【公司地址】昆明市北京路83号昆明中国国际旅行社
    【公司网址】http://www.kunmingguoji.com
    【温馨提示】外地游客预付订金时请汇到公司帐号 【互换链接】请加管理员QQ:2
    出境合同国内合同
    昆明国际旅行社|云南旅游|昆明旅游|大理旅游|丽江旅游|梅里雪山|昆明自助游攻略|云南自助游攻略|风景图片|www.kunmingguoji.com|昆明市旅游租车

    推荐链接:云南国旅